实时售票数:18678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壮族

  • 分类:民族风情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10-17 11:1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壮族

【概要描述】

  • 分类:民族风情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10-17 11:10
  • 访问量:
详情

 

一、历史渊源

壮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由古代百越一支发展而来。“僚”、“濮”为古代先民。汉晋时期,壮族先民已在文山及丘北生息繁衍。宋以后,从外地迁徙、落籍丘北的壮族渐多。明清时期,战乱、灾祸频繁,有大量壮民从省外流入丘北。

壮族世代居住在气候温暖,降雨丰沛,土地肥沃的亚热带平坝河谷地区。壮族先民创造了辉煌的稻作文化、干栏建筑文化、铜鼓文化、纺织服饰文化与饮食文化等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壮族文化。

 

二、宗教信仰

云南壮族普遍信奉万物有灵,信仰杂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英雄崇拜和多神崇拜于一体。壮族每年各种神灵祭祀仪式繁多,除祭竜、祭龙、祭天、祭田、祭铜鼓等村寨集体祭祀外,绝大多数壮族家庭还都供奉着“天地君(国)亲师”之位与祖先神位,随时祭奠,年节时祭祀更为隆重。

 

三、丘北岩画

壮族自古以来就能歌善舞、能写会画。早在石器时代的壮族“乜鬨”制母系氏族社会,就选用有象征生命的红色矿石颜料,在岩壁上创作了史前岩画艺术精品。文山和丘北史前岩画广泛而丰富,丘北境内就有普格岩画、黑箐龙岩画、狮子山岩画、红花山岩画等。

 

四、壮族铜鼓-祭鼓开年

铜鼓是中国古代濮越人创制的打击乐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最初铜鼓作为饮器(釜)使用,逐渐演变为敲打乐器。古代濮越人(壮族先民)将铜鼓视为神器,对铜鼓顶礼膜拜,今天许多壮族村寨仍供奉铜鼓,每逢节日庆典,都要祭祀铜鼓,喝铜鼓酒及跳铜鼓舞等。

 

五、服饰文化

壮族支系众多,丘北壮族主要分属壮族农、沙、土支系,各支系传统服装不论男女装,底色均以黑、青、蓝色为主,妇女服装收腰短衣、长裙,大多使用壮锦面料,采用壮族刺绣工艺制作;成年男子普遍着对襟上衣,穿宽档大裤,脚蹬自制布鞋,年轻男性喜在头帕两端悬穗丝。在各支系女性传统服装中,以丘北壮族沙支系传统短衣密纽,百褶长裙最为耀眼,制作精致华贵,壮锦、刺绣色彩绚丽,图案生动活泼,银饰式样众多,制作精美,阳光下一片银光灿灿,挪步间银饰声十分悦耳。

壮族妇女历来都喜佩戴各种银饰,壮族银饰品种很多,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等。配上华丽的节日盛装,显得雍容华丽。壮族少女们的银镯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爱情的信物,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壮族是最早学会织布的民族之一,生活在丘北的壮家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民间自制的织布机,壮族妇女都会纺织技艺。 壮族服饰多与五光十色的壮锦相联,织布、挑花、织锦、刺绣,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壮锦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历史上曾是进贡皇室贡品。

 

六、音乐舞蹈节庆

壮族“善歌”,壮乡有“歌海”美誉。壮族的诗歌文化十分丰富,有古歌、礼仪歌、情歌、盘歌、节日歌、造屋歌、渔歌、农事歌、纺织歌、茶歌等,表现形式多样,淳朴自然,乡土气息浓厚。壮族传统乐器有巴乌、铜鼓,还有马骨胡、葫芦胡、葫芦笙、木叶等。

壮族各种祭祀活动频繁,娱神酬神舞蹈(巫舞)成了壮族祭祀仪式必不可少的程序,极大地促进了壮族舞蹈发展。据统计,壮族传统舞蹈多达几十种,著名的有铜鼓舞、扁担舞、手巾舞、绣球舞、捞虾舞、桃叶舞、斑鸿舞等。

三月三”花街节:三月三要进行3天,首先各村寨举行隆重的祭竜活动,其后敲锣打鼓,舞狮耍龙,走村串寨,驱邪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并组织大型歌舞、壮戏和武术表演。节日里,壮族男女青年还以对歌、碰蛋、抛绣球和互赠信物方式寻觅知己。作为稻作民族,壮族十分强调农时,“三月三”本身就是一个传递农时节令的节日,“三月三”祭竜、祭地母、撒官种等仪式,就提示所有壮族人“三月三”尽情欢乐后,就必须集中全力从事生产了。

春节:是壮族最为隆重的节日,粽粑是壮族过春节必备的食品,有“春节无粽粑,算不上壮家”之说。大年初一有凌晨抢新水的习俗。

尝新节:农历八九月稻谷成熟时,各村自选一日过节。将刚从田里收来的第一箩新谷舂出米,把第一锅新米饭连同鸡、鱼及水果供神台上,点香化纸献祖。祭毕,先舀一碗新米饭拌上一些肉,让狗先吃饱,家人才品尝第一餐新米饭。传说谷种是狗带来的,为感谢它的功劳,壮家每逢尝新米即先喂狗,不少地方不吃狗肉,也是由此而来。

 

七、壮族村寨与稻作文化

传统壮族村寨布局明显受稻作文化影响,特别强调“村前一曲水,村后万重山”布局。村寨定址于依山傍水的半山坡上,尽量不占用水田和农田。民居依坡而建,层层从上往下布局,层层叠叠,鳞次栉比,十分壮观。各民居间以石板小径相连,利于采光通风防火。

壮族民居还保持着底层架空,上人下畜的干栏式或半干栏式建筑的最基本特征,这种住房是古老的百越族群的典型民居,适宜潮湿多雨、夏日酷热、地势不平的南方山坡。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百越族群是世界最早进行水稻人工栽培的民族,其水稻种植有近9000年的历史。作为百越后裔,壮族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民族之一。几千年来,壮族先民创造了丰富的“那”文化,“那”在壮语中称稻田,仅文山州以“那”命名的村寨就有518个。稻谷耕作灌溉为先,为此,壮族先人发明了天车、龙骨车等提水工具,并极其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丘北县壮族先民修建的龙泉渠“桥背水”石拱桥,长318米,耗费2万多立方米石料,工程历时九年,清乾降五十九年(1794年)竣工通水后,12万亩荒地变良田,至今延用,为云南省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

漫长的稻作农耕历史,对壮族人生礼仪、民族性格和深层心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耕作有了牛王节、三月三、新米节等传统节日,各种人生礼仪充满了稻作文化意蕴,更有了“爱米勤查田,疼妻勤探丈母娘”之类的人生谚语。

 

八、壮锦——非物质文化遗产

壮族妇女创造了工艺奇葩——壮锦。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被列为我国四大名锦。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壮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锦可分为织锦和绣锦两类,各具特色。绣锦是在土布或织锦上,再刺绣出图案,锦上添花。绣锦工艺手法多变,可分为平绣、剪贴绣、挑绣、包绣、缠丝扣绣、布贴叠绣等手法。

壮锦色彩艳丽,图案优美,构思精巧、寓意深刻、创意新颖,如早期壮锦背带两性交媾图、生子图、人丁兴旺图;稻田图、蛙吃月亮图、鸟鱼人三物同构图、飞碟图、鱼图案、公鸡图案、猫图案、太阳、钱币图及壮族服饰和壮族围腰图案等,表现出壮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及追求祥和生态的审美观。

早期壮锦背带类,这类构图可追溯到丘北县普格岩画的创作意图,普格岩画产生于新石器时代,那时的先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与猛兽争生存,祈求人丁兴旺的欲望成为群体的核心思想,先民将这一思想绘成吉祥图在岩壁上。普格岩画初看是卷云纹,通过对比研究才发现,先民绘的是抽象的男女两性交媾图、生子图、人丁兴旺图,是当时的崇拜偶像。壮族早期壮锦背带的图案沿袭普格岩画的表现手法和构图理念,图案所表现的是祈求人丁兴旺的核心思想。

 

九、壮族美食

丘北南丘北壮族有许多著名特色菜肴和风味小吃。

花米饭,也称五色糯米饭,它是将糯米分别泡入枫叶汁、紫蓝草汁、红草汁、黄花汁之中,将不同糯米染成黑、紫、红、黄色,加上本色(即白色)蒸制而成。花米饭蒸熟后色彩鲜艳,喷香爽口。花米饭是壮族传统节令食品,已有数百年历史。每逢节日,亲朋间都要互赠花米饭,祝福庆贺节日。

马脚杆为文山壮族特色食品,它用糯米加腊肉丝、红糖汁及调料制成,粽叶捆绑好煮熟即可,因其形状如马脚得名,香糯可口。

烤乳猪是云南壮族名菜,采用未断奶小猪(约4公斤),宰杀处理后,将猪腔撑开撑平风干后烘烤。烤至猪皮泛黄时,先后用稀蜜糖水、麻油擦抹猪皮,边擦边烤,直至皮色金黄发亮,敲击声音清脆即可。烤乳猪上席时,先将乳猪伏卧盘中,将皮割成长方形状,再回刀切透猪肉,蘸上白醋蒜汁或酸甜酱吃。皮色金红,富有光泽,皮薄酥脆、肉嫩鲜美,香味浓郁,腴而不腻。

岜夯鸡也是文山州壮族独有风味菜肴,“岜夯”为壮语,即酸汤。岜夯鸡就是用壮家特制酸汤煮鸡,再加入各种时鲜菜蔬同煮的火锅。岜夯鸡酸味奇特,香甜鲜美,油而不腻,开胃爽口。

丘北壮族特色菜肴还有祭龙耙耙、火烧干巴、小鱼煮酸菜、草药煮猪脚等。

 

分享到:
62.2K
上一个:
下一个: 彝族
上一个:
下一个: 彝族

推荐美食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游记文学

青丘 10/22
郭若飞
胡贵芬
普者黑 10/22
蒋子龙
王必昆
花屋 10/17
何元超《美丽的普者黑》
潘吉《普者黑》
王高钦

【相关资讯】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咨询电话

0876-4610000

这是描述信息

投诉电话

0876-4610004

这是描述信息

救援电话

0876-4610051

这是描述信息

关注抖音

这是描述信息

关注公众号

这是描述信息

关注微博

版权所有:云南普者黑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3 www.zgpzh.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0290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