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售票数:18678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民族

民族

Nation

彝族

  • 分类:民族风情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10-17 11:1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彝族

【概要描述】

  • 分类:民族风情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10-17 11:10
  • 访问量:
详情

 

一、概述

彝族是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 聂苏”等。

据史书记载,彝族先民大批进入文山地域的时间,远在1200年前的唐代。丘北彝族是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主要有黑彝、僰人、撒尼、仆拉等支系近10万人。黑、白彝主要分布在双龙营、官寨、八道哨、日者、舍得、腻脚、冲头、树皮等乡359个村寨;撒尼主要分布在八道哨、双龙营、曰者3个乡;仆拉主要分布在天星、平寨2个乡。境内彝族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水上彝家

丘北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草场资源, 这里的彝族以农作物玉米、水稻耕种为主,同时从事畜牧业生产。经济作物有烤烟、辣椒、莲藕、葡萄、油菜等,属于混合农业经济。

普者黑景区周围有仙人洞村、普者黑村等环水而居的彝家村落,集居着撒尼族等多个彝族支系民族,这里的彝族撒尼人,也许是中国唯一住在湖边的彝族了,生于高山的民族来到普者黑后,学会了撑船捕鱼。据说,他们是阿诗玛的后人,而普者黑就是阿诗玛曾经逃亡之后,无意中发现的秘境。他们世代留在了普者黑,临水而居、捕鱼而生、荡舟进船,呈现一幅安详宁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服饰——穿的是历史,绣的是神话  

彝族支系众多,传统服饰式样丰富,大致有凉山,楚雄,红河和川黔等几大类型。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彝族人把对大自然的情感和民族信仰,艺术地表现在自己的服饰上,用“织、绣、挑、贴”等各种刺绣技巧,将“鸟、畜、兽、树、果、花、草”等来自生活与自然中的物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自己的头帕、上衣、配饰上,创造出了古朴纯正、疏密有致、色彩斑斓的图案纹样世界。

彝族服饰色彩对比强烈,具有东方民族服饰艺术的鲜明特色。用红黄蓝黑青紫白诸色搭配制作的服饰,所用颜色具有丰富的内涵:蓝,表示圣洁民族的发源之地;红,表示血与火的战争和历史;绿,象征高山与森林;黑,记录祖先迁徙中渡过的江河;白,是灾难与不幸的辛酸;紫,代表部落的相交与融合。彝族传统服饰,书写了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历史。

丘北彝族服饰以撒尼支系、僰人支系的服饰最具特色。撒尼妇女的整套传统服饰包括包头、斜襟长衣、披肩、围腰(或系腰)、宽裆裤和绣花鞋。撒尼支系妇女头饰最有特色,头饰呈半圆形似天上彩虹。包头上的色彩和饰物随年龄、婚否略有区别,老年人和已婚妇女多用红、黑两色布做包头,头顶上只平放一只三角形饰物,表示已婚。未婚姑娘的包头十分艳丽,用红、黑、黄、绿等彩色丝绸做包头,包头边沿钉洁白的银泡,包头两端绣精美的花草图案,包头右端缀一串玻璃珠或一绺乌亮的黑发,服饰包头的双耳部各插一只刺绣精细的“彩蝶”,表示未婚。

僰人男子穿麻布或棉布短衣裤,外套一件绣有花纹图案的无袖麻布褂予。妇女的服饰却十分独特,僰人女子头戴套头,形似鸡冠,僰人称其为“冲天帽”、“鸡冠帽”,其帽周围各种颜色的小彩珠和海贝整齐排列,并配以银器、骨质饰物等。 最显眼的是帽沿缀满排列整齐的二至三排的白色珠子,一条宽约四厘米的帽带、上边串着白色带齿的海贝,从头顶套向下颌,非常有特点。

1、普者黑村

文山州最大的一个自然村,全村有900多户人家,5000余人,这里的彝族是丘北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普者黑景区名称来源于这村名,普者黑为彝语发音,译为鱼虾多的池塘。

2、仙人洞村

仙人洞村是彝族支系撒尼人的聚居地,全村173 户1100 余人。他们的祖先约在400 年前从石林逃婚来到这里,如今尚保留有古老的民族服饰、婚礼、性崇拜、毕摩祭祀和“花房”、“情人房”等民俗风情,能看到古老的撒尼舞蹈以及汉代石虎、甲马、木雕、石刻、刺绣等。

男人划着柳叶小舟去湖里支鱼笼、撒网,女人则在家里织布、煮饭。插秧,打鱼,捞虾,采莲,悠闲自得。这就是撒尼人真正的生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四、歌舞节庆

丘北的青山绿水养育了一代代彝族人,也孕育了他们能歌善舞的天性。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 节日众多,唱歌踏脚,尽情欢乐,庆祝幸福的新生活。

1、弦子舞

丘北县境内的彝族有黑彝、僰人、撒尼、仆拉等支系,各支系语言习俗和服饰虽有差异,但弦子舞是族群认同的符号,在丘北只要有彝族居住的地方就有铮铮的弦子,只要有弦子的地方就有热烈欢快的彝族弦子舞。民间有“彝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阿哥的弦子响,阿妹的脚板痒,小小弦子一块柴,爱在心中抱在怀,衣裳磨烂好几件,生死不离这块柴”的俚语。

2、花脸节

“花脸节”是丘北县彝族的传统节日,沿袭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6月的第一属蛇日或属猪日举行。因远古先民用锅烟把脸部抹黑、驱魔除害而得名,历经不断发展,至今的“花脸节”已经演变成了当代彝族青年借抹花脸之机选择意中人的狂欢活动。节日期间,彝族群众家家杀鸡宰羊,欢迎远方宾客,同时举办摔跤、唱山歌、跳弦子舞等娱乐活动,男女青年在村头河边相互抹花脸,谁的脸被别人抹得越黑则表示情意越深。在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中,逐渐形成了当地“以黑为尊、以黑为美、以黑为乐、以黑为祥”的民族特色文化。2009年举办的彝族“千人跳弦子万人抹花脸”活动,已成功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3、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的盛大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进行。火把节属祭祀性节日,祭祀内容为祭祖先、祭龙神、祭土地神、祭庄稼神、祭雷神等。节日那天,家家杀鸡宰羊,忙个不亦乐乎。最快乐的时间是晚上,全寨的男女青年,举着烈烈燃烧的火把,到田间地头四处走动。他们摇动着手中的火把,不停地呼唤呐喊,意为斗魔除妖。之后,各路男女青年,汇聚一处,集拢火把,燃起火堆,围着火堆跳起弦子舞,唱起情歌,尽情狂欢。

4、密枝节

是彝族撒尼人除火把节之外最为重要的节日。每年农历冬月头一个鼠日到马日祭祀。在祭祀仪式上,由村里的毕摩(寨老或祭司)主持,全村男性在龙树下祭奠跪拜密枝神、密枝林和从秘密的悬岩洞穴中取出的“石娃娃”。撒尼村寨,村前村后都覆盖着厚密的树林,这些厚密的山林是撒尼人的圣洁之地。丘北撒尼人一般称作龙山、神树、鬼林,但统称为“密枝林”。密枝林神圣不可侵犯,这里的一草一木、动物生灵都是神圣之物,任何人不得损害,若有违禁会受到全村群众的指责和惩治。

 

五、丘北彝族僰人支系

1、丘北舍得草场和彝族僰人支系

舍得草场位于丘北县西北部,距县城56公里,面积达10多万亩,是云南省最大的草场,这里素有“牛肥马壮羊毛飞”之称,被誉为文山的”小香格里拉”。区内有丘北县海拔最高的山峰羊雄山,海拔2500多米,在羊雄山向东眺望,普者黑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向西与弥勒、沪西隔江相望,山下是南盘江。舍得民族风情浓郁,有一种独特的氏族——僰人,他们自称“锅泼”、“僰族”。1956年划分民族时,将他们归在彝族白彝支系。据考证,丘北僰人是从四川宜宾逃避追杀才进入丘北境内,是世界已濒临灭亡的民族。全县目前有600O多人。

2、民居

僰人居住的地域环境多系山区半山区,气候冷凉(海拔约2000米至2500米),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头多,土地少,住房多用石头垒砌而成。僰人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选址,从房屋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从建筑结构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僰人是农牧兼营的民族,其居住村落多选择在地势险要的高山或斜坡上,多向阳。主房顺山势依山而造,两侧耳房较低,再加一照壁,为土木结构的组合建筑。多数为草房,少数为瓦房。主房高于耳房,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前面垂檐,形成前出廊的格局,以一排柱子为主的屋架承重,四柱落地。普通的住房正屋一般为一到三间,由三个部分组成:正中为堂屋兼厨房;入门右上方设有火塘,以三角铁架支撑,是全家民居生活的中心,入门左侧为牲畜圈。

3、饮食

僰人主食马铃薯、玉米、荞麦、豌豆等;生食家禽家畜的血,方法是用陈醋腌拌、放入大蒜及配料即可入口。熟食:(1)玉米饭,把玉米磨碎用甑子蒸熟吃;(2)用荞麦做成荞麦粑粑或荞疙瘩当饭吃;(3)马铃薯,多半用来煮吃(蘸点咸菜口感极佳)、炒吃、焖吃(习惯用手拿着吃)。茶俗:僰人的茶是天然的山茶,用碳灰(俗称姊妹灰)火烘到香脆后即可用开水冲服。舍得美食:草场烤全羊、腊肉、药膳草乌、沙乎紫洋芋

4、神秘习俗

僰人是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曾被认为是已经消失的民族。当地人也弄不清他们的祖先故地在哪里,有的说是夏朝的遗民,商朝的战俘;有的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目前丘北境内共有僰人6000多人。

悬空的隐秘“祖棺”。

丘北僰人的葬式很特别,不将死者的尸体入棺行葬,更没有祖坟,而是取死者的“灵魂”“入祖”进行洞穴葬。这一葬俗,一般是在死者行将咽气的时候,由族长取一块薄铜片迅速在死者脸部上方剪一幅宽约4厘米的半身侧像,刻上眼鼻口,称为“取灵”,所剪铜片俗称“灵魂片”。

清洗灵魂

丘北僰人“清洗灵魂”的祭祀仪式也很独特。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蛇日是祭祖日,全家族男女老幼聚在一起,杀猪宰羊,在族长的带领下带着供品前往藏放祖棺的地点。族长从洞穴中取出祖棺,当众清点棺内“灵魂片”的数目,核对数量,清洗灵魂片,然后摆上供品祭献。最后由族长独自抱着祖棺选择另外的洞穴秘密安放。

凿齿习俗

是为了防止人染上瘴气后牙关紧闭灌不进汤药而死亡。

娃娃过江

当地人代代相传,据说祖先是为了躲避战乱才从“江外”渡江逃到丘北。为了纪念祖先渡江逃难的历史,当地一直流传一个风俗:小娃娃出生,都要放到水里让他们过一次“江”。

 

六、撒尼支系烂漫婚俗

公房是以前彝族撒尼小伙子、小姑娘相识、恋爱、约会的地方,丘北撒尼人称之为情人房、花房,"小公房"。丘北撒尼人把小姑娘的叫花房、情人房;撒尼小伙子独自拥有的叫"小公房",少则两三个、多则十几个青年男女集聚在一起与异性认识的叫“大公房”。在公房里,小姑娘通常使用月琴和口弦,小伙子带着的乐器通常是三弦和笛子,这些乐器是旧时撒尼青年男女谈恋爱用的专属乐器。进入恋爱阶段的撒尼青年男女白天参加生产劳动, 夜晚则展示自己的才华以引起异性的注意和好感,以便找到自己喜欢的伴侣。

 

七、彝族独特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1、彝族是个崇火的民族,认为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温暖、熟食、摆脱了野兽的攻击等。彝族堂屋的火塘及火塘的崇拜。在节日里烧起篝火,围火弹琴唱歌,踏歌起舞。在火葬中让魂归祖宗发源地,而家人为死者设置的灵牌,则要安放在火塘旁边的正面墙上。

2、彝族还有崇拜黑虎的宗教信仰,并把黑虎视为本族的图腾和祖先。彝民对黑虎的崇拜观念还扩大为对黑色的崇尚之俗,认为祖先灵魂喜欢黑色,于是盖好新房后,要把房子用烟火薰黑方可迁入居住。服饰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

3、八方观念。其基础是彝族的八卦,与彝族的太阳历有关。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即四方八角,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

 

八、毕摩

“毕摩”是彝族宗教活动的主持者,也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毕摩属世袭,传男不传女。他们一般都通彝文经典,熟知关于天文历法、谱系、伦理、史诗、神话传说等及彝文文献,他们是彝族在人神之间的沟通者,凡生死、年节、集会、病灾等都请毕摩到场念经作法。毕摩经书繁多,分为祭祀经、占卜经、驱鬼经、送鬼经、指路经、招魂经等几大类数百种。除经书外,毕摩还有神扇、法帽、法铃、签筒等法具。毕摩除主持宗教活动外,还凭借其威望,协助家支头人对因财产、盗窃、口角等纠纷进行神明的裁判。

 

九、彝族伦理道德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彝族形成了一整套广而严谨的伦理道德规范。彝族史书《妮节审》、《理朵苏》(即《道理书》)等,是彝族伦理道德的系统概括,是彝族人审美观念的具体反映。

严谨的传统伦理道德,使彝族人大都谦逊淳朴,诚实耿直,重信誉而轻狡诈。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彝族人在伦理上都有规可遵,有礼可循。如路遇老人要主动让路,骑马见人要下马让道问好。同桌吃饭要请老人及长辈坐上席,并先敬上好酒好菜。家里来客要热情起来让坐,敬烟上茶等等。

彝族重血缘,讲亲情,他乡异地,素不相识,也大都可攀上家门亲戚,很快就会象朋友久别重逢一样亲热,彝族谚语说:“汉人靠金钱,彝人靠亲威。”所以彝族人出门不带盘缠,也能在彝族地方畅行无阻,可见亲情在彝族心目中的地位。

讲义气,重信誉,不贪不义之财;视小偷为邪恶,凡事热情互帮,排忧解难;视说了不做为“小人”,见难不帮,见邪不压为不义。

在彝族家庭中,老为上,长辈为重,一切礼仪顺序,皆以长辈和老人为先。有违规失礼者,都会引起众怒,受指责,甚至遭训诫和惩罚。因此,许多彝族人都有一种宁死不失节,饿死不偷摸的人生理念,把“善”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不作恶、不贪心、不秽言,提倡为人正直,帮困济穷,诚实相见,善意相处。在文山州的彝族中,虽无彝族书籍流传,但作为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从一代又一代的“毕母”和老人口碑中流传下来。

       

 

分享到:
62.2K
上一个: 壮族
下一个: 苗族
上一个: 壮族
下一个: 苗族

推荐美食

游记文学

青丘 10/22
郭若飞
胡贵芬
普者黑 10/22
蒋子龙
王必昆
花屋 10/17
何元超《美丽的普者黑》
潘吉《普者黑》
王高钦

【相关资讯】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咨询电话

0876-4610000

这是描述信息

投诉电话

0876-4610000

这是描述信息

救援电话

0876-4610000 

这是描述信息

关注抖音

这是描述信息

关注公众号

这是描述信息

关注微博

版权所有:云南普者黑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3 www.zgpzh.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0290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二分